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管理规定
2009-03-16 13:26:00   来源:教务处    点击:

专业是教育单位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科学地实施专业教育是一定时期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课程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而实施的学科教育,因此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搞好专业、课程建设和管理是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中心环节,一定要下功夫把专业、课程建设和管理搞好。为此,特制定本规定。

一、专业建设与管理

(一)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1、专业设置要以社会(市场)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高职教育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注意技术实用性。要分清需求的阶段性,专业设置既应有时代特点,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专业的设置还应考虑有较稳定的需求,只有专业相对稳定,专业和学科建设才便于加强研究、投入和师资的培养,才能出成果、出经验、出效益,才能办好专业。

2、专业设置应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专业的设置重点要放在增强适应性上。

3、专业设置要符合高职教育规律。专业设置要符合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才能保证人才的质量;专业的形成也有其内部规律,专业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培养人才要有基础性、稳定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的,要根据需要,按自身的状况、特点,找准位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奠定基础,以求稳步发展。

(二)专业划分的基本要求

1、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成的,是反映某一领域和学科知识专门化的学业门类,体现在某一特定方向专门知识结构的集合。

学科是学术上的分类,泛指二级学科,是一定科学领域下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系统、完整、独立的概念和理论。

职业岗位(群)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工作职位,一般工作性质相近的职位就是一个职业岗位群。

某一专门知识结构的集合是基于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对于某一专业来说,可能是若干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对于学科来说可能要贯穿到若干个与之相关的专业之中,职业岗位群又是专业培养要实现和适应的职位,因此在专业划分时,要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而言,应当是学科服务于专业,专业要实现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2、划分专业必须考虑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学科两个因素。任何级别的学科必须是自成体系,构成规律的,而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培养有针对性的技术应用人才。以学科划分专业,培养的是科学技术人才,以职业岗位范划分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就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岗位为主线划分专业。

3、高职教育专业划分上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专业划分上一定要以相近的职业岗位群为主,以体现培养目标的专门化,适应上尽快满足第一任职的要求。

(三)专业的口径

1、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口径应当是:有明确的主干学科,但仅包括某一专业方向,仅服务于确定对象和专业分工。

2、专业口径不宜宽。高职高专教育由于学生基础和较短的学制决定了专业口径不宜过宽,过宽的通才教育,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应以在较窄口径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广泛适应性的办法安排设置专业,用加强选修面的办法增强其适应性。

3、专业口径也不宜过窄。专业知识结构涉及多种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口径过窄,学生毕业后适应性差,要着眼于共性理论教育,使毕业生在一个较大的系统内从事工作,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专业职务调整性,也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要搞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教育。相同的培养目标,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应当合并,主干学科相同的专业可以合并,覆盖面窄的专业可以合并,过窄、过细必然导致名目繁多,设置不科学。高职教育应当是使学生:基础要实,知识面要宽,实践能力和适应性要强。

(三)专业的组建

1、专业的论证

(1)预先研究。专业的建设要体现教育超前的观念,要根据人才的需求和预测,把握时机,做到“社会需要我适应,市场发展我跟踪”。预先研究就是对可能设立的专业进行理论性的探讨和论证,对科学理论、技术反映的本质、发展趋势、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研讨,提出专业设置的方向和可行性方案。

(2)调查研究。在理论上学术上探讨后,要进一步验证检验,应找国内外该学科有较高造诣的院校和专家学者调研,了解专业发展的趋势,到领导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调研,了解人才预测需求和对专业培养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3)专题研究。要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对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几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后,明确提出设置专业的意见,写出专业设置的论证报告,报请领导审核批准。

2、专业的筹建

(1)计划性准备。确定培养目标;明确业务范围、主干学科、主干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做到明确主线,突出特色,删旧增新,总体优化,达到精(精选课程,精减学时)、新(开新技术,新理论课程)、宽(拓宽专业面)、齐(同一层同一课程教学时数力求划齐),优化教学总体设计。

(2)专业理论准备。开展专业理论上的研究,对专业理论的重点、难点和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可在相近专业作为前沿知识、交叉知识、渗透知识开设选修课,为专业教学预做准备。

(3)师资选用和培训。重点选好学科带头人作为专业的首席教师,通过外派进修,去相关单位学习,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教师自己研究学习等方式形成一支适应专业教学、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队伍。

(4)实验、实习(实训)设备的准备。要按照技能训练的要求,研究实验项目和专业实习内容,进行实验室、教学设施、设备的筹备和建设工作。

(5)教材准备。要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定后,按大纲要求选用或编写实用教材,来不及的可先编讲义,成熟后再编写教材。

(6)写好论证报告。

前言部分:专业对象的发生发展情况,环境因素及开设专业的必要性。

正文部分: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和需求说明;开办专业的可行性和效益性;具有开办专业的条件及筹备情况;说明开办专业的时机和能力;说明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或摘要)阐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相关专业的关系和区别;设置该专业的优势和特点。报告应力求语言简洁中肯,用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说明问题。

3、专业的改造

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需要,对现有专业进行淘汰或改造。我们要适时对一些不适应的老专业进行改造,及时调整服务范围和专业发展方向,改造老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智能结构,使之适应新的要求。

专业改造的重点是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通过减、并、缩、增,建立适应培养规格要求的课程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使之成为培养新的专业人才的捷径。

(三)试点专业建设与管理

试点专业建设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创建名牌学院、名牌学科的关键步骤,是借以带动我院整体教学改革和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试点专业建设和管理当作学院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以尽快适应等职教育的客观要求。试点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参照我院《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方案》执行。

二、课程建设与管理

课程建设是学院基本的教学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保证。加强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材建设的水平。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课程建设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性,必须确定明确的建设目标。

2、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在单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立项形式对课程之间的接口、界面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实现课群结构和内容的优化,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对课群进行内容体系的调整、重组,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课程的整合建设。同时,课程建设工作要发挥群体优势,要广泛开展校际协作、部门协作、专业学科协作和教师间的分工协作。

3、课程建设既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又要充分体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优势和专长,形成各自的鲜明特色。

4、课程建设应在确定的目标下,按所包括的内容,建立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课程建设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和教学过程的建设等方面。

1、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求拥有一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治学态度严谨、教风良好的师资队伍,要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呈现合理化趋势。

2、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上,必须具有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内容齐全、体系完备的教学大纲;教材的征订、编写、使用应实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要有教材建设的规划和分步实施的方案;各种教学辅助资料,如实践教学教程、习题集、指导书、辅导资料的编写与使用应由各教学系(部)统筹规划;要具有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院内实验室或院外实训基地,院内实验室应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师;要有适应课程教学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规划;实践教学课的开出率和实践课程教学水平要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3、在教学过程的建设上,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教风带学风;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有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研讨和实践活动;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深入学生学业考核制度的改革,坚持开展规范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要不断完善和认真执行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化。

(三)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1、课程建设工作实行(系)部主任负责制,由各教学系(部)统一组织进行。

2、课程建设要制定规划,应在本课程现实状况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设方向及实施方案,按照“建设立项、合同管理、鉴定验收”的程序开展课程建设工作。

3、按照课程建设立项和合同的要求,学院要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及时掌握课题进度情况,对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出建议并协调解决。

4、各教学系(部)应根据本部门的条件,将各试点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覆盖面大且能反映专业特色及优势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建设。

(四)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

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是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名气的必然要求。各教学系(部)要给予高度重视,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按我院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执行。

上一篇: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方案
下一篇:电子商务技术专业申请表

通信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红旗东街46号
邮政编码:044000
招生电话:0359-2084503      
部门电话:0359-2084752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2018    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系   内容管理     晋ICP备09004356号-1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