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计划要务实
2016-09-26 02:09:00   来源:教务处    点击:

    开学了,目前各个学校的老师都在紧张忙碌地制订新学期课程教学计划。笔者在一些高职院校调研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一:教学计划形式化

    有的学校对教学进度计划是这样强调的:“教学进度计划表学期学年不能写简写,正文字体要统一采用宋体四号字体,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教学进度计划,即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检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制订教学进度计划马虎不得。但教学进度计划只注重字体、是否简写、有无错别字等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进度计划只是要求对固定表格填空,以至于不少老师把往年的教学计划改个时间、学期等上交就能过关。

问题二:教学计划简单化

    一些学校的课程教学工作计划只包括课程名称、授课班级、计划学时等内容的课程教学工作计划说明,和课次、周次、授课日期等内容的教学进度表两部分。这样的教学计划太简单了。制订课程教学计划,首先要对课程教学对象——学生进行分析,只有摸透学情,才能因材施教,因此,课程教学计划要有学情分析,同时还应有“导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中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途径等。

    在信息化的浪潮下,课程教学计划还要有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计划,即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占用时间、资源来源、资源平台的利用等,甚至还可包括QQ、微信等在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三:教学计划“教书”化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因此,课程教学计划,不应只是“教书”计划,更重要的,是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任课教师要思考“本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这些素养可以与本门课哪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如何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如何通过课程内容的延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精神和再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重视细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等问题,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实现课程的素质目标。

问题四:教学计划“教条”化

    有的学校这样要求:“教学计划作业要精确到布置书上第几页第几题,教学计划表一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计划表的进度授课,实际执行的教学进度不得提前或滞后一节课……”

    课程教学计划虽然在制订时要力求全面细致,但计划毕竟是计划,实际执行中不可能与事先制订的完全一致。即使是同一门课、同一个老师教,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接受情况不同,实际教学进度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当大多数学生反映部分内容听不懂时,老师就应该讲慢一点,放慢教学步伐。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与素质,切不可本末倒置。

    作业计划也不需要过于具体,任课教师可根据每节课学生实际掌握教学内容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既可布置书上已有习题,也可自己补充习题。学校也要赋予教师一定的执行教学计划的机动权,教师执行教学计划也要灵活,不要被自己亲手制订的计划束缚了手脚。

问题五:教学计划“普教”化

    教学计划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强调动手操作能力,没有职业元素,混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计划,这些现象当前在高职院校相当普遍。

    实践环节教学本是高职院校的强项和“安身立命”之本,但不少高职院校只有顶岗实习大纲,没有针对学生所在实习岗位的具体实习教学计划;毕业设计只有毕业设计任务书,没有毕业设计指导计划。

    技能大赛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大家口口声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但操作技能竞赛却没有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现象在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着,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没有实现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课程理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高职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企业人员的参与,计划中更看不到校企合作的身影,甚至没有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教育尤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融入职业教育,职教界虽然取得了共识,但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应融入哪部分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今年秋季的高职课程教学计划中大都没有体现出来。

上一篇:“共栖同体”根治校热企冷“顽疾”
下一篇:“三个三”读懂一体化课程模式

通信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红旗东街46号
邮政编码:044000
招生电话:0359-2084503      
部门电话:0359-2084752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2018    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系   内容管理     晋ICP备09004356号-1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