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常态”,职教定力在哪里
2015-09-15 18:47:00   来源:教务处    点击:

■邱开金

    减速不减势、提质又增效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国家顶层战略的调整方略,也是各行各业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在“新常态”的引力下,产业集群优化调整、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必然牵动新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现代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改革,由此也将催生职业教育的“新常态”。要服务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职业教育的定力是什么,值得深思。

定力之基——

遵循教规,依法治教

    问题聚焦:中国化的“新常态”,绝非抽象的政策词汇,它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战略性思考和抉择。职业教育领域将“新常态”视为概念、仅仅存放于理念层面的不少,如2015年职业院校招生在即,各院校新学年的教学计划也在制订之中,但细细分析“新常态”的驱动,职业院校应对有何举措,遗憾的是“新”味甚少。

    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这是职业教育立教的法则,比如在教育发展层面,教育与政治、生产、经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在教书育人层面,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诉求,尊重科学管理、寓教于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则方法等。同时,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比如产学研联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做一体等。职业教育的“胎记”是教育,而“个性”是职业化的技术技能。

   职业教育与社会、与人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复杂性,要确保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发展,依法治教是保障。我国颁布的教育法规不少,2015年全国人大启动的第一项执法检查是《职业教育法》,这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行动,也是依法治教思想的强力宣示。依法治理职业教育,用法制思维和法制手段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这是国际职业教育经验的启示,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总结。

    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担当着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它关系着我国能否实现将巨大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定力之矢——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问题聚焦:用水乳交融比喻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关联再贴切不过。“新常态”的引擎是创新,职业教育如何解决“产业—专业—学业”的内在关系,建立相应的新机制,其着力点在哪里?许多职业教育学历化、“本本化”的办学取向依旧,很让人担忧。

    “新常态”下中国的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产业的调整升级面临着资源、技术的优化重组,尤其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脚步进一步加快,时代性的文化印迹、社会文明(低碳、生态、绿色等)也将全面渗透。与此相应,面向人人、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定力要明确。

    服务发展,助力“新常态”,职业教育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等要求,深化自身改革。比如传统专业的调整,依据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内在关系设定新型的人才链,特别是应对“互联网+”的新产业集群的产业调整,无论是传统专业还是新开设专业,都必须聚焦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专业人才培养。同理,课程改革也必须着眼新兴行业专门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行修正。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力之所向和教之所达。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认为“故职业教育之第一要素,即在生利之经验”,职业教育就是“教人生利,使人掌握生利的本领”。陶行知先生的“生利”观,旨意是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而生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既要培养受教育者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也要让他们学有一技之长,有较强的动手和服务能力。可以预见,“新常态”下原有传统岗位的设置以及功能定位,将会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涌现而重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就业新形态逐步成为主流。创业是特殊的就业形式,创新是职业者就业为业的资本,为备社会之所需、为备学习者就业之所用,现代职业教育所承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中,“创”教育实施与“创”素质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最强音。

定力之魂——

生本至上,质量第一

    问题聚焦: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是空前的。职业院校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但技术技能“人才荒”的现象仍然突出。如果社会不满意、行业企业不认可,应对“新常态”,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动力”又会是什么?职业教育的省悟和觉醒迫在眉睫。

职业教育以受教育者为本,以人才培养质量求生存,其“新常态”下的定力所向也有特定意义。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通则,但具体的内涵因教育类型和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各有不同。职业教育以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为己任,职业定势鲜明,职业文化深厚,社会化开放办学程度高。人才是“新常态”维系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生本“定心”,学校就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待学生。职业教育的生本理念不是抽象的,服务学生专业化成长的教学做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无疑都是职业导向下的教育定制。应对“新常态”,确保学生学以致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重组、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改革,都是生本的具体体现。当然,这里所言的生本,如果从广义的服务对象和受教育者分析,它也涵盖着社会的需要或行业企业的需求。针对此,“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也是生本至上的表达。

    “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以质量为目标取向和生存法宝,其特定含义可从两个侧面分析。学校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是重要的“力点”。要解决好以德树人、成人与成业的问题,在教育策略层面必须坚持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相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互动、校内与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这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和条件。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权衡质量的标准是效益,要赢得社会的认同,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能力和效果,都是质量检测的要素参照。总之,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是“新常态”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作者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上一篇:兴趣+乐趣+志趣
下一篇:九成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通信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红旗东街46号
邮政编码:044000
招生电话:0359-2084503      
部门电话:0359-2084752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2018    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系   内容管理     晋ICP备09004356号-1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