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运城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
2015-04-01 19:16:00   来源:教务处    点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
    《运城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运城市人民政府
                                                                                                   2015年3月19日
                                              运城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意见 

    当前,运城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创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统筹推进工业新型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文化旅游产业的紧迫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长足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日益加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看,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十分明显:一是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需要不相适应,尤其是专业设置、内涵建设、管理水平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二是办学基础能力和育人水平不高,特别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明显滞后,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三是办学机制不活,公办职业教育活力不足,民办职业教育亟需规范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技师)教师严重短缺,尤其缺乏一支熟谙教育规律、具有产业思维和市场眼光、勇于献身职业教育的校长队伍;五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成才路径单一、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不畅,加之传统观念的羁绊,“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造成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等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运城产业需求,着眼产业发展趋势,开拓创新,奋发作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城乡生态化”“六化”衔接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互动的发展路径和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调整教育结构,完善职教体系,创新育人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社会认可、学生受益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具有运城特色、面向黄河金三角区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全市产业集群匹配、与各类企业对接、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周边、全省一流的职业院校和品牌专业;形成独具特色、服务当地、全国领先的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
具体目标
    ——职业院校基础办学能力普遍增强。全市所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备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办学能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在校生规模均达到国家举办职业院校的标准。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高,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普遍提升。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立。全市各职业院校定位准确,特色凸显,优势互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基本形成,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初步探索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办学之路。
    ——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得到优化。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普教热、职教冷”和“重学历、轻技能”的局面基本得到扭转;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格局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地位显著提高,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基本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基本形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4:6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万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90%以上;建成适合全市产业园区发展需要的综合实训基地30个;建成与全市大中型企业对接的职业教育集团8个;每年为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培训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8万余名;基本建成10大专业技术人才基地。
(三)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规划引导。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必须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要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支撑优先规划。要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营造制度环境,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并强化对职业院校规范办学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多元办学,社会参与。引导公办职业院校激活内部资源,增强办学活力。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兴办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鼓励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就业导向,产教融合。要面向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加快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使学生的培养、实习、就业、创业全方位与企业融合,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初步入行、懂行、成为内行,毕业之时就是就业之日。
    ——强化基础,打造品牌。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鼓励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整合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努力打造专业设置优、育人模式新、企业认同度高、对学生和家长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院校。
    ——创新机制,集聚人才。创新用人机制,打破行业壁垒,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有识有志之士投身职业教育。抓紧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热爱职业教育、知识结构合理、工作能力较强、善于开拓进取、勇于吃苦奉献的校长队伍。
    ——合作交流,开放发展。立足运城职业教育发展,面向国内国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建立务实合作交流平台,使全市职业教育始终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提高育人水平求地位
     1.积极主动对接产业集群,实现校企紧密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是直接提供生产力的教育。办好一个专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办好一所职业院校,可以振兴一方经济。目前,市委、市政府已确定了“六化”衔接、“四化”互动的发展路径,规划了“5+15”工业园区,9大产业集群,30个左右产业板块的发展格局。职业教育必须积极作为,主动研判预测人才需求,对接市场、对接集群,统筹规划。要打破区域界限、行业界限,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整合优质资源,实现相同、相近专业职业院校整合、集聚,为我市统筹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具体实施“五项工程”
    (1)实施“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助推工业新型化。按照《运城市推进工业集群化实施方案》,抓住国家重点支持4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省建设4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的历史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的思路,积极对接“26个产业板块”,适应我市装备制造业基地、铝镁工业基地、家居制造业基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需要,重点培育机械制造、操作、维修、电工、钳工、焊工、生化、医药、数控、设计研发等急需专业人才。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校企合作、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一批层次多样化、技能含量高、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大力实施“引企入校”、“办校进厂”、“校办企业”和办“园中校”、建“校中园”等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加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在全国、全省争一流,创品牌。千方百计提高职业院校教科研水平,支持职业院校在校内设立行业、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工作站,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力争在五年内全市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个,其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个,全市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8000人左右,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领先、独具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助推农业现代化。按照《运城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瞄准建设“山西最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精品水果生产基地、黄河金三角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集散基地”的发展定位,围绕九大板块产业链,突出粮果畜等种植养殖、现代化经营理念、实用技术、管理技术、市场营销、诚信道德等内容,依托全市涉农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和省部级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引领带动型职业农民。坚持“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原则,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助力农民收入增加。采取“精准培养、精细培训、严格认定、动态管理”的培育模式,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向技术、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力争每年培养培训1.5万人左右;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达到3000人左右。
    (3)实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助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按照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一核、两带、五个集聚区的布局”建设要求,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制版印刷、包装印刷等技术技能人才和地方戏剧传承人才、民间工艺传承人才、基层文化站(馆)文艺骨干等,传承创新根祖文化、关公文化、盐文化和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旅游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整合我市现有旅游学校和旅游专业,加强旅游学校和旅游专业硬件与软件建设,努力提高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旅游产品开发人才、导游人才、餐旅人才和旅游业相关人才培养培训的层次和质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早日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性产业。
    (4)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助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按照《运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趋势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大势,加紧提高面向服务业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加强服务我市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社会工作和高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与良好技术技能素质的新型服务人才,为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快速提升做出贡献。
    (5)实施“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助推 “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建设步伐。围绕市委、市政府“市域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面向基层,积极开设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专业,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有文化、懂技术、善沟通的高素质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者,满足城镇化发展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的需求。
2.支持引导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各县(市、区)、各开发区、市直各有关单位和各职业院校要认真研判本区域产业现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精准定位,优化布局,打破区域和部门界限,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积极联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院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共享。鼓励职业院校或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共建共享的办学体制,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遵循自愿协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坚持以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其具体内容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共同推进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二是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四是共同推进招生就业;五是共同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六是共同开展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七是共同进行能力评价;八是共同进行学生管理。
具体组建“八大职教集团”
    ——以运城农业机电工程学校为龙头,组建运城汽车职教集团。依托我市汽车企业自主品牌优势、汽车文化产业优势、汽车后服务用品优势,着力培养汽车产业全价值链上有一技之长的适用型技能人才。农业机电工程学校与龙翔工业技术学校、实强汽车科技学校等20余所相关专业院校联合,对接山西大运重卡汽车公司、配套的汽车零配件企业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优化专业设置、制定课程标准,共建实训实习基地。联合诺维兰汽车集团、彩虹汽贸集团、卡乐仕集团和汽车科技用品产业集团等一批汽车产业集群,积极培养培训服务于汽车后服务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为培育新型业态做出贡献。
    ——以运城市财经学校为龙头,组建运城商贸物流职教集团。联合运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和社会各类财经教育培训机构,发挥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优势,对接运城经济开发区豪德物流基地、空港义乌小商品批发基地和华联超市、沃尔玛超市等企业,辐射各县(市、区)大商场和金融机构,实行订点培养,工学交替、做学合一,开展现代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为建设黄河金三角最具竞争力的物流集散基地提供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以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组建运城现代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职教集团。对接盐湖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和“绛州绿”、“汤王山”、“万泉”、“禹青”、“夏乐”、“绿涛”、“运达”等畅销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粟海”、“晋龙”、“长荣”、“隆兴”、“晋星”、“象丰”、“天河源”、“丰淋”、“新龙丰”等知名养殖及饮料加工企业,为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养殖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养殖企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现有的食品营养与检测相关专业,与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有机食品生产专业联合,对接海升、中鲁、汇源、粟海、维之王、山里红、金绛等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培养有机食品生产、干鲜果加工、中药材加工、农产品储存保鲜及物流运输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幅提升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经济效益。
    ——以运城护理职业学院为龙头,组建运城卫生保健职教集团。联合运城市口腔卫生学校、市中医少儿推拿学校等卫生保健类职业院校,与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口腔医院、市眼科医院及各民办专科医院合作,瞄准正在筹建的运城健康养生城,面向全国卫生保健人才的需求,打造全国卫生保健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支撑我市健康养生产业、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
    ——以运城学院为龙头,组建运城文化旅游产业职教集团。联合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运城文化艺术学校、运城市财经学校、关圣旅游学校、河东旅游学校、华美礼仪学校、河东商贸学校等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瞄准文化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科学设置专业,配强师资力量,积极参与开发根祖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挖掘运城厚重的文化底蕴,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为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人才支撑。
    ——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组建运城先进制造业职教集团。联合农业机电工程学校、龙翔工业技术学校、万荣技师学院、五四一技校、中条山有色公司技校、永济电机厂技校等开设加工制造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对接河津、永济、盐湖、平陆、闻喜等铝镁工业基地,实施定单培养,共定教学内容,共建实训中心,培养机械加工、数控技术与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以运城博艺制版印刷学校为龙头,组建运城制版印刷职教集团。联合其他同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校,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和技术前沿,与运城制版集团、凯达彩印公司和稷山翟店包装印刷产业园等开展校企合作,吸引与制版印刷行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集团集聚运城,使运城成为制版印刷产业的高地和该产业人才培养的高地。
    ——以运城龙翔工业技术学校为龙头,组建运城家居产业职教集团。以培养家具设计、加工、销售人才为目标,整合市区范围内相关职业院校资源,与北方家居产业园区进行精准对接,把学校办在园区,建“园中校”、“校中园”,开设对应专业,建设实训中心,服务园区招工,实施订单培养,为建设北方最大的家居产业基地、国际家居用品北方营销总部提供人才支撑。
各职业教育集团要与我市“5+15”工业园区结对子,以产业集群为依托,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建设融入园区建设,专业开设围绕园区主攻产业。各职教集团和职教集团中的院校与专业,必须准确定位,错位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发展本集团和本校优势专业,共建行业性的专业联盟或专业集群,形成技能人才培养的集群优势和效益优势,尽快形成特色品牌专业,使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吸引拉动相关产业做大做强,并在一定园区集中发展,形成优势专业、特色产业集聚的教育产业园区。
(二)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以办学条件改善求生源
    1.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加快实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
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社会共同参与的基础能力建设多元投资机制,按照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通过政府出台政策,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大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到2016年,13个县级职教中心全部按标准建成。到2020年,全市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
    2.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加快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政府统筹、科学规划、校企合作,分步实施”的思路,通过财政支持、学校自筹、校企合作、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各县(市、区)、各开发区、市直各有关单位要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各职业院校要多方筹措资金,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共同投入、共享效益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市级层面要根据全市经济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重点职业学校和我市主导产业中的部分龙头骨干企业组织实施。建立专业门类较为齐全、同类专业相对集中、设备档次相对较高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县级层面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和县域骨干企业,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办出特色,形成品牌。从2015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重点扶持、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达到建设标准的综合性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实训基地给予50-300万元的资金补助;从就业资金中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发放对象和拔付的评估条件,公办和民办院校同等待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项目。用三年时间,各县(市、区)、各开发区至少要建成一个综合性实训基地。
    3.以教学手段现代化为目标,大力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
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2015年底,全市职业院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2015年底,基本建成我市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与全省、全国平台联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学校、跨行业共建共享。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数字化仿真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先进技术。
(三)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以师资队伍优化求质量
    1.以师德修养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打造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
    放宽职业院校用人政策。扩大公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已经下达和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配备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尚有空编,但又有大量临时代课教师的职业院校,应通过“绿色通道”或公开招聘时政策向现有代教倾斜等办法,逐步解决学校师资严重不足,而合格甚至优秀代教编制手续却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建立“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教师聘用机制,鼓励职业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完善专业教师定向培养制度,将部分文化课教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有序调整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结构比例。开通引进高技能人才的“绿色通道”,把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从事工程技术5年以上,并具备工程师、经济师、技师以上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任职资格的人员,通过政府有关单位与院校共同协商考核,作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引进的主要对象。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通过财政配套相关支持政策,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建立符合职业学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
    着力打造名牌教师队伍。各职业院校要在打造“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品牌教师队伍上下功夫,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协会组织的业务培训,定期到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不定期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参与企业技术应用与产品研发、岗位实践与生产管理,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实施教学;组织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业务咨询等社会服务,每年安排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2个月。
    积极培养青年教师队伍。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方案,开展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发挥名牌教师“传帮带”作用,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选拔一批青年市级名师,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市、县(市、区)财政每年要拨出一定专项经费用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
    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通过各种措施和机制,切实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激励教师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的积极性,并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增强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2.以优化知识结构和提升管理能力为重点,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按照职业教育的校长素质必须高于普通教育的校长素质的要求,抓紧选拔、培育一支懂教育、懂经济、会管理、善社交及理念新、创新意识强的专家型职业教育校长队伍和优秀管理团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要“筑巢引凤”,实行“专家治校”模式,利用优惠政策和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高级管理人才、行业专家型人才加入职业教育校长队伍和管理团队,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合作,选拔一批市级优秀校长,赴发达地区进行挂职学习锻炼。实施“名牌校长”打造工程,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职业教育“名牌校长”。
(四)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内涵建设求生存
    1.以提升常规管理水平为抓手,加强内涵建设
    继续开展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和中职争创“星级管理职业学校”活动,推进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资产与后勤管理、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和市教育局要建立职业院校常规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加大督导评估力度,采取专项督导、明查暗访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对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及时通报督查结果,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强化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院校要确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办学宗旨,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切实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落实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继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技能大赛。
    3.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推进企业进教育、产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
    4.以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为突破口,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职业院校特色建设。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 整改造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职业院校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的指导下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自主设置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置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到2016年,基本完成新一轮专业设置,学校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打造一批“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
    5.以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为载体,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6.以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为手段,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以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和市教育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估和监测,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职业教育领导组,将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市、县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完善和落实有关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捐赠、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完善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依法提取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经费。落实职业教育投入责任,创造有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良好制度环境。重点做好经费投入、学校建设、布局调整、校企合作的管理、协调和实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完善投入机制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财政拿出一定财力,逐步化解公立职业院校建设债务,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加大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
    (三)鼓励社会办学
    不折不扣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的,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平等待遇。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四)实行就业保障
    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五)开展继续教育
    建立健全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加强对国家开放大学“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的组织实施,推进开放大学建设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和职工终身教育提供优质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加强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转岗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在完成学历教育同时,加强对县域内各级各部门职业培训的统筹,发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训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强化督查力度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积极推进落实本实施意见,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实施单位和实施部门,落实责任分工。市直各有关单位要积极落实各自责任,制定工作方案;行业主管部门要指导行业企业制定实施办法。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全市目标任务考核和“三位一体”督查内容,并进行跟踪指导检查;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要将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列入重要督导日程,每年进行一次专项督导评估;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及时研究本实施意见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形成工作落实合力,推进本实施意见的顺利实施。
(七)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设职业教育专栏,全方位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宣传国家和省、市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划和决定,宣传各县(市、区)、各开发区、市直各有关单位、各行业企业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宣传职业院校毕业生中的“就业之星”和“创业之星”。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职业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对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优秀技能型人才进行特殊奖励;对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和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我市现代职业教育从实发展、有效发展、快速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上一篇:关于举办山西省第九届职业院校“双惠杯”植物生产技能大赛的通知
下一篇:许皞委员建议:强化农业院校培养高端职业农民

通信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红旗东街46号
邮政编码:044000
招生电话:0359-2084503      
部门电话:0359-2084752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2018    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系   内容管理     晋ICP备09004356号-1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