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与工程系线上教学典型案例 ——“多形式、尽全力、待收获”
2022-05-27 15:36:17   来源:农林工程系    点击:

 

新年伊始,开学在即, 2月26日本来是学生和老师们返校的日子,但因山西省遭遇疫情,为保障广大学生的安全,我院决定再次启动线上教学模式。农林与工程系积极响应,2月26日下午李小强支部书记、孙秀芹主任召开系部会议,安排教师们采取多种形式做好线上教学工作,教学平台以钉钉为主,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辅助进行,同时注意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变的,不仅只是“不停学”,更应是“教好” “学精”,以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减少疫情对学生学业带来的影响。

以园艺技术教学团队为例,教学中主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现将教学模式及流程汇总如下:

一、分析学生学情

这一批学生已近是零零后的学生了,在学习上有其独特性,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比如喜欢上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快,喜欢参与性学习,好奇心强,表现欲望强,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等,但同时,有些学生学习持续性不强,对理论的知识不感兴趣等也是其不足。根据当学生这些特点,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扬长避短”,以“不变”应“万变”。

二、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团队在学习通平台或微信群中提前3天发布教学任务要点,布置好学习任务,推荐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国家级资源库,学习通、智慧树、大学慕课等教学资源,作为提前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因前两年教学资源积累,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PPT、图片等多种形成的资源了解。

同时就知识点或技术操作点,抛出问题讨论点,让学生清楚在哪个知识点学完之后,要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等先找到备选答案或操作过程。

三、鼓励学生参与到调查、调研、技术操作活动中

在专业课程讲解中,教学团队多次鼓励学生学习进行科学调研,制作调研报告,分析数据等。比如蔬菜生产课程中教师在我国主要栽培蔬菜种类中,先引导学生调查日常食用蔬菜种类,分组汇总,分析数据,再倒推出我国南北方主要种植的蔬菜种类有哪些?

在专业实践课程中鼓励学生尽可能找材料先进行练手,比如花艺课程中,家庭花艺的应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制作家庭摆花,进行自主尝试。蔬菜生产中,嫁接的前期准备采用家庭中常见的豆芽菜进行初期练手;种植观察中利用家中发芽的土豆红薯等,切块,尝试进行种植等。药用植物生产技术课程中鼓励学生在居家附件寻找常见中草药,并找到药用价值;给学生讲解白蒿汤制作及功效等。

探究性学习、调研式学习、实践性学习多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网络课程新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快乐。让变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不变的“学”服务,真正做到学生不停“学”,主动 “学”,同时也要做到学的“好”,学的“精”。

四、充分融入课程思政

从张书记的开学第一课、肖副书记的乡村振兴战略讲解,到每一位老师的课程思政讲解,全方位的为学生打开了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职业教育的光明前途。

五、注重关注学生心理

上课中,教学团队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专业知识的讲解外,对学生多次进行连线、连麦,和学生开视频会议、投票互动等心理疏导。

六、完善教学评价和教学监管,以评促学,保障“教”“学”质量

网络课程期间,因为脱离了课堂教学环境的约束,需要有更科学完整教学评价与监管设计,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监管和考评。

教学评价与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教学评价与监管科学合理,教学质量也将更有保障。由于学生的自觉性不足等原因,因此在网络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进行了科学的设计课程考核制度,完善课程考核的各个环节,以考评促进学习,确保授课程的质量。当前我们主要使用学校推荐的钉钉和学习通,作为主要的网络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打卡签到,课题提问、家校本、作业完成等情况,监管学生的课堂与课后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中来,确保学生的学时足够。利用网络平台的各种功能,比如抢答、头脑风暴等在线功能,发挥高职学生喜欢手机上网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积极学。

在网络平台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还将课堂互动参与度的统计评价,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在作业设计上,设计更多开放性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探索学习,通过完善合理的多种手段,让学生考评更科学公正。

此时此刻,疫情仍为结束,在这特殊时期,我校师生不仅仅要“停课不停学”,更应该让学生学得有质量,学得有效率,就需要我们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扬长避短,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生有所得、有收获。

上一篇:服务乡村振兴特色文化育人品牌
下一篇:校政合作共赢模式典型案例

通信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红旗东街46号
邮政编码:044000
招生电话:0359-2084503      
系部电话:0359-2087040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2018    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系   内容管理     晋ICP备09004356号-1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10号